上千元的“求职私教”,花钱买安慰? ● 入学信息采集瘦身,消除“拼爹”担忧
● 上千元的“求职私教”,花钱买安慰?
● 入学信息采集瘦身,消除“拼爹”担忧
● 别做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
● 奇葩祭品层出不穷,别让哀思披上“奢靡”外衣
● 热衷考证的年轻人成了被割的“韭菜”
上千元的“求职私教”,花钱买安慰? 正值“金三银四”招聘季,互联网“大厂”成为许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媒体调查发现,一批“求职私教”应运而生。他们瞄准求职者的焦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开班授课,打出诱人广告:“零经验转行秘籍”“带小白逆袭大厂”“一对一面试谈薪辅导”……然而,在求职者缴纳不菲学费后,不少私教“现出原形”。很多求职者发现,课程内容“不靠谱”“用不上”,内推、实操等约定项目也未能兑现。 微评 客观说,一些求职者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职场经验,需要获得一定的“就业指导”,这本是很正常的需求。但是,求职私教拿出“带小白逆袭大厂”“大厂通行证等你拿”等承诺,不仅有虚假宣传之嫌,也容易对年轻人的就业观造成误导,仿佛只要被“高人”指点一下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让一些人把就业的成功完全寄托在后期的个人“包装”之上。 甚至一些“私教”手把手帮助学员进行履历造假。如此浑水摸鱼,不仅让一些求职者花了冤枉钱,还助长了年轻求职者在就业上的功利化思维。 求职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期望靠某个“私教”的指点就能在求职竞争中“化腐朽为神奇”,这终究是不切实际的。每一名求职者都不应该被各类“私教”的营销话术冲昏头脑。同时,这也提醒高校、公共部门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上,还应该做得更多、更好。(红星评论) 入学信息采集瘦身,消除“拼爹”担忧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做出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健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制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 比如,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微评 如何收集学生家长的信息,最终的关切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受教育培养和健康成长。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是信息收集瘦身与时代共行的必然之举,也是节约社会成本的实事求是之举。 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冗余信息收集、重复信息收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免让部分机构或个人从中牟利。(北京青年报) 别做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 近期,“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各种不友好的揣测与阴谋论冲向舆论中心的当事人,其中逆袭成功的初试331分考生的名字更是直接被带上热搜,一度高居热搜榜前三。 事情经过发酵后,终于以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以及考生母校济宁医学院的声明而告一段落。所谓的逆袭考生背后有“靠山”有“黑幕”,纯属是无中生有的造谣与自我臆想的阴谋论。 微评 本次事件中,其造谣声势之所以能如此浩浩荡荡,无疑就是抓住了“升学公平”这一社会痛点来挑动人们的神经,以所谓的阴谋论掀起舆论的浪潮,将网络正义催化为网络暴力。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虽然最后考生等来了官方发布的辟谣申明,但是在这场舆论的漩涡中,那些诋毁与揣测无疑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那些心怀不轨的谣言制造者,应该秉持对事实尊重与对法律的敬畏,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网络社会的个体则应该做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不要成为被裹挟利用的工具,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与辨别能力,不做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红网) 奇葩祭品层出不穷,别让哀思披上“奢靡”外衣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不少地方出台祭扫新规,倡导文明寄哀思,绿色过清明。近年来,上香烧纸的现象已大大减少,但仍有商家制作售卖各式“奇葩祭品”,除“金山银山”“豪华跑车”“名表首饰”“大牌奢侈品”外,更有“童男女”“丫鬟”模样的纸扎祭品也赫然出现在售卖品中。 五花八门的祭祀商品虽然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牵挂,但过分“奢靡”则难免折射出一些攀比、虚荣的心理。有些商家就利用这种心理,在利益驱动下,将祭品越做越奢侈,越做越奇葩,价格也水涨船高,个别纸扎“别墅”“四合院”甚至被卖至上千元。 微评 追忆先人、缅怀逝者值得尊重,但一味追求阔绰花哨的祭奠方式显然不合适,既背离了清明节“民德归厚”的文化内涵,也曲解了人们寄托哀思的初衷。铺张焚烧还将埋下安全隐患,造成环境污染。 现阶段,生命教育、家风传承、传统文化学习、植树培土等都可以成为新式祭扫的选择。缅怀先人不是做物质交换,而是精神继承与心灵沟通的过程。只要心怀思念,一朵小花也能寄托哀思。这个特别的节日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把对先人的思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孝心和陪伴,这才是清明节的真正意义。(央广网微博) 热衷考证的年轻人成了被割的“韭菜” 日前,媒体曝光了考证市场的诸多乱象:一些培训班为招揽生源,“代报名”“包过班”等承诺满天飞,部分培训机构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甚至还提供证书挂靠、开具虚假工作证明等违规操作。培训市场的繁荣背后,是越来越多热衷考证的年轻人,但强大的市场需求,却不能成为商家为所欲为、趁机“割韭菜”的理由。 微评 对于考证市场的乱象,监管部门的角色不能缺位。一些培训机构经常被投诉,甚至有机构只是空壳公司,其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犯罪。对于那些没有培训资质、频频违规的商家,监管要做到“零容忍”。只有加重处罚力度,才能真正减少乱象,引导市场自觉走向正规,形成行业内的自律和资源优化。 热衷考证的年轻人,作为市场上的消费者,应当具备基本的权利意识和分辨能力。虽然考证对个人的前途发展有一定帮助,但考什么证、如何考证、选取何种考证培训班,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不能仅凭一时冲动就掏出钱包,更不能因为报了培训班,就以为可以不用努力。只有克服浮躁心态,减轻焦虑心理,才能在培训机构吹嘘的“奇效”面前保持冷静。(中青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发布日期:2022-04-06
海捕悬红商务合作
QQ:1004201016
邮箱:renminshangj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