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新生儿录像业务做不得! ● 头部APP上线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 承包新生儿录像业务做不得!
● 头部APP上线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 对诱导过度借贷要打防结合
● 就餐要扫三次码
● “疯狂的电动车”必须刹住!
承包新生儿录像业务做不得!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日前作出一份再审判决,该判决涉及一门特殊的生意:给新生儿录像并制作成光盘后卖给需要的家属。涉案当事人李某华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及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两家医院开办的经营主体合作,将在妇产科产房、手术室、洗澡间、游泳室、抚触室等拍摄的视频,制作成光盘并以240元、200元的价格转卖给需要的家属。 微评 仅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门‘独家’生意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以及承包生意的李某华与两家医院之间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疑问的确有待厘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产科不仅不应该成为生意人竞争的场所,而且还应明确“闲人免进”,就连家属探视也要加以严格限制。 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看,这门生意更是做不得。拍摄内容包括断脐、称重、洗澡、游泳等过程,对于产妇和婴儿,这些都属于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收藏价值。但也要看到,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比如脐带一边连着母体,一边连着婴儿,断脐的过程被拍下,实质上是敏感的隐私被拍下。(北京青年报) 头部APP上线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5日,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APP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微评 算法开关给了消费者选择权,还应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算法不该是企业手里的“黑匣子”,而应是用户眼前的透明鱼缸。用户不用弄懂鱼缸的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但有权知道鱼缸里装了什么。这方面,微信、大众点评等APP列出了“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告诉消费者自己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这种明确告知有必要成为行业共识。 设置算法开关只是保障数字安全的第一步。如果得到消费者信任,企业可以继续优化算法,推荐向上向善的内容,增强用户黏性;如果消费者选择关闭,企业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改善消费者体验,但要注意不能故意提供过时、低质信息逼消费者打开算法,实质上侵害消费者选择权。总之,消费者的心思可以猜,但猜的企业要合法合规,被猜的用户得心甘情愿。(经济日报微信公号) 对诱导过度借贷要打防结合 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提示》列举了多种过度借贷营销诱导行为,提醒消费者注意外,还要加强对行为不规范机构的处罚和打击,并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现实生活中,凡是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和经营者,大多会根据自身的判断精选容易受骗上当的消费者。如上海一名女子月薪8000元,却贷款60万买健身房私教课,排课时间一直安排到2034年。女子得病后,无力偿还便将健身房告上法庭。虽然法院经过审理,让健身公司退还19万。但是,女子仍然要承担31万。 微评 要解决机构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对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消费的行为进行打击,也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做到打防结合、有效防护,避免问题发生。 对消费者来说,也要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要为了一时之利或图一时之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像前述案例中的女子一样,不顾及自己的实际收入情况,硬要享受高价的健身服务,显然不是理性的消费选择。更何况,贷款健身本身就是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行为,如果消费者不对自身加以约束,很容易在虚荣心的作用下,作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北京青年报) 就餐要扫三次码 近日,《工人日报》刊发报道,有消费者张女士吐槽称吃一顿饭,竟要扫三次码关注两个公众号,“扫码点餐问题之前很多媒体都关注过,现在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了。”她之所以反感扫码点餐,“一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二是不如纸质菜单看着方便,三是有的时候点好了可能操作失误全没了,又得重新点,四是有的时候饭店会默认勾选小料。” 微评 人们对扫码点餐的直观感受是,“正常”点餐变得困难,吃饭的“门槛”无形中被抬高了。比如,如果点餐时信号不佳,就要不停地扫码等待,“半天吃不上饭”。有媒体随机走访了100家餐厅,其中72家提供扫码点餐服务,35家需要关注公众号,20家还需要用手机号注册会员,填写个人信息,不然就无法点餐,绝大多数索要信息的饭店还都是大型连锁店。即便有些店可以提供纸质餐单,但当你告知店员该项需求时,也可能遭到“消极应对”。 对此,商家应该逐条对照,本着提升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简化扫码点餐的步骤,取消将关注公众号与点餐、支付或开具发票等捆绑的操作,在最小范围内收集必要信息,减少用户隐私外泄,避免用户被广告推送骚扰。(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疯狂的电动车”必须刹住! 央视3·15晚会上,绿源、小牛等多个电动自行车品牌被点名,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呈现于公众眼前:厂家利用解码装置,可以轻松化解限速规定。根据2019年实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俗称的“国标”),电动车设计速度最高不超过25公里/小时。 但厂家提供了一种解码装置,能让电动车轻松提速到时速35公里甚至更高。更“精妙”的是,仪表盘上始终显示不超过25公里,“警察来查也不怕。”据报道,这是电动车生产销售领域的普遍操作。 微评 很多电动车事故的根源就在设计生产环节。严把出厂关至关重要,违规提速的第一责任人只能是生产厂家。此次3·15晚会曝光后,相信各地都会迅速对被点名的厂家进行排查,短期内这一痼疾会有所纠正,但严格规范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一些黑历史不断的厂家,依法处置要贯彻到位,彻底戳痛其麻木和侥幸心态。 而且,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些善后工作,也要尽早安排上。比如,对那些安装了解码装置的超速电动车,如何精准查处?生产和使用解码装置的场景,也应有明确规制。(澎湃新闻)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发布日期:2022-03-18
海捕悬红商务合作
QQ:1004201016
邮箱:renminshangj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