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作孽,别让草莓背锅 ● 知网降价:运营逻辑不改,收费上小修小补恐怕不够
●老鼠作孽,别让草莓背锅
● 知网降价:运营逻辑不改,收费上小修小补恐怕不够
● 陈小春直播带货仅卖5000元,“靠明星”不如“靠产品”
● “青花椒”也被告?这哪是维权,更像在碰瓷
● 平替、攒钱、国潮...年轻人的消费,更理性了?
老鼠作孽,别让草莓背锅 眼下正是大棚草莓上市的季节。近日,“吃草莓会导致出血热”的谣言广为传播,不少爱吃草莓的消费者不敢买了,草莓滞销,莓农苦不堪言。对此,各媒体纷纷邀请专家科普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治疗手段,辟谣称:吃草莓不会得出血热! 微评 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老鼠,跟草莓没有关系,却让草莓种植户遭受重大损失,真可谓“老鼠作孽、草莓背锅”。如何避免谣言伤农?首先,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发现涉农谣言后及时邀请专家科普辟谣,并精准锁定、依法惩处造谣传谣者。其次,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机制,让“舌尖上的安全”公开透明。谣言止于真相。让谣言止于科学,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才能避免“谣言伤农”事件的一再发生。(经济日报) 知网运营逻辑不改,收费上小修小补恐怕不够 近日陷入争议的知网终于做出了行动。在知网上,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费用都有所下降,前者为7.5元/本(之前为15元/本),后者为9.5元/本(之前为25元/本)。 微评 及时回应舆论进行调整,知网的做法确有可取之处。然而,正如起诉知网的退休教授赵德馨所说的,知网更应拿出整改措施,知网必须“改革”,要改变整个机制,尤其是转变运营逻辑——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朝着“公益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这并非要求知网无偿奉献,只是,知网首先要保护作者的相关知识产权,明确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规则。无论如何,作者将整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的下载权“让渡”给知网,却只能收获100元现金和400元阅读卡的畸形“稿费标准”,都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成都商报 ) 陈小春直播带货仅卖5000元,“靠明星”不如“靠产品” 据上游新闻报道,签下价值51万元直播带货合同,安排陈小春和网红一起带货,结果3场直播只卖出5000元,商家一纸诉状将负责直播推广的传媒公司告上法庭。广州市中院于近日作出二审裁决,判决直播推广协议的传媒公司向原告商家返还41万余元服务费。 微评 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业态也方兴未艾,其营销策略主要是借助明星、网红的人气带动产品销售,也确有不少直播带货因为“明星、网红的流量”实现了效益的“金山银海”。但也很显然,一味“借助流量赚快钱”“借助明星赚大钱”这样的经营策略,仍然经不起市场的长久检验。 一款商品能否受到消费者青睐,必然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价值,而非明星、网红带货。以此而言,重金请来陈小春带货,却仅卖出5000元,其实是个“好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直播带货市场开始理性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回归常态了。不再“只看明星不看货”,有了这种成熟的消费理念,也才会有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环境。(新京报评论) “青花椒”也被告?这哪是维权,更像在碰瓷 近日,四川成都、遂宁、眉山等地的多家餐饮经营者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因是他们使用了“青花椒”商标,构成了侵权。这让人想到不久前发生的逍遥镇胡辣汤、潼关肉夹馍维权事件,国家知识产权局此前明确回应,“逍遥镇”“潼关肉夹馍”无权收加盟费。这次青花椒竟然也“躺枪”了。不同的是,焦点由地名变成了常见调料,更显得离谱。 微评 对于很多商户来说,法律条文不易理解,当得知自己“犯法”之后,不少人选择花钱了事。法律知识的欠缺和畏惧心理成为一些人的把柄,商标维权成为了一个生财之道。碰瓷坑人、撒网捕鱼,损害商户利益,破坏经营秩序,显然偏离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本意。 此案例又是一次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是完善法律、堵住漏洞的警示。相关部门要拿出更鲜明的态度,出台更为细致的指引,遏制利用商标进行恶意诉讼的行为。恶意抢注不遏制,恶意诉讼难终止。更要把好源头,还知识产权保护本来面目。(央视网微信公号) 平替、攒钱、国潮...年轻人的消费,更理性了? 近日,消费日报公布了2021年消费领域的5大热词,攒钱、平替、理性、国潮、断舍离入选。 报道称,2021年,“性价比为王”的情绪得到了充分释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平替”的火热。尤其在彩妆、零食等领域,平替产品更加普遍,年轻人不再轻易为品牌溢价买单,更看重功能性。有数据显示,近六成年轻人表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 微评 随着无节制消费和对“完美生活”的过度推崇,不少年轻人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消费诱惑”时,“抵抗力”越来越低。但是,对“完美世界”的追求往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从金钱、时间,再到精力、情绪,甚至有些人会因为真实的不完美而自卑。 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消费主义构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遮蔽了平淡生活中的真实。“把钱花在刚需上”也意味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面对“消费诱惑”时,更趋于理性。 当然,这些年轻人更“务实”的消费观念,也是对商家的一个提醒:还是要重视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销得再好也只是起“锦上添花”的效果,能够被聪明的消费者长期购买,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商品自身的竞争力。(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发布日期:2021-12-27
海捕悬红商务合作
QQ:1004201016
邮箱:renminshangj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