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遛狗仅限凌晨?执法不宜一刀切 ● 家长违章影响孩子评三好学生,合理吗?
● 遛狗仅限凌晨?执法不宜一刀切
● 家长违章影响孩子评三好学生,合理吗?
● 市容制服人员围抢老人甘蔗,执法管理岂能一“包”了之
● MCN机构签约乱象,规范专业才能长久发展
● 还在“刷量”?清朗网络空间尤需严打黑产
遛狗仅限凌晨?执法不宜一刀切 近日,“昭阳区综合执法局”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云南昭通市城市昭阳区城管局发布通告,规定遛狗只能在凌晨00:00至早上6:00 时段。同时,禁止任何犬只进入“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在内的公共区域,还规定犬只必须戴口罩。此事见诸网络后引发一波热议。有网友建议全国推行,但也有网友质疑此举是否执法过度。 微评 城市里的“人狗之争”,本质上还是“人人之争”,即养犬人与其他居民之间的冲突。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反映在遛狗不牵绳的行为频频惹出伤人、吓坏小孩等事端。因此,“治狗”实际就是“治人”。“遛狗仅限凌晨”的限制,虽然未针对狗,却折腾人。 “遛狗仅限凌晨”的鲁莽规定,为治“犬害”限制了遛狗时间,却也松开了法治的准绳。执法宽严,当以法律为准绳。脱离法律法规的范围过度执法,无论是个人意志使然,还是满足部分群体的迫切诉求,终归是违背法治精神的。 对文明养犬多些耐心劝告、对养犬相关法规多做宣导,其效率虽比不上“一刀切”,却可以避免矫枉过正、过度执法。毕竟,如果限制执法者的法律准绳脱缰了,所造成的伤害,恐怕比“犬害”要更大更深远。(新京报评论) 家长违章影响孩子评三好学生,合理吗? 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全市学生安全出行综合管理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会上公布的《郑州市学生安全出行综合管理工作方案》指出,郑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将积极配合市教育部门、市文明办将接送学生车辆、人员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学校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班级、三好学生考核评价范围。在经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大多及时回应了公众关切,对违背法治精神和要求的举措和规定进行了调整和纠偏。 微评 这种治理行为总让人觉得不那么妥当。这种不妥当来源于一种简单的常识: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家长违章影响孩子评定三好学生,是让孩子为家长的违法行为承担不利后果,这显然是一种“父债子偿”式的封建传统观念在作祟,本质上是一种“罪人以族”式的“株连”思维。 “株连”惩罚违背现代法治精神,因为现代法律是罪刑法定主义,刑责相当,违法行为的实施主体承担违法带来的不利后果。现代法治的实践早已证明,试图以非正义手段追求正义,以牺牲程序正义追求实体正义,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其思想深处恐怕很难树立起对法治的真正信仰,而对法律的普遍信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光明网) 市容制服人员围抢老人甘蔗,执法管理岂能一“包”了之 日前,江苏南通数十名穿市容制服人员围抢老人甘蔗一事,引人关注。当地回应称,着制服人员是购买服务的第三方市容公司,已启动问责程序。 微评 当事老人或有占道经营行为,治理之法却不能如此粗暴冷漠!城市管理事务外包,不是行政执法工作外包。更何况,购买服务,城管部门岂能甩手不管?创新城市治理之道,引入第三方资源也并非不可,关键是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应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要有清晰界限、明确规范,政府更不能“大撒把”,切防权力任性外溢!(人民日报评论微博) MCN机构签约乱象 规范专业才能长久发展 近年来,网红经济火爆,许多人加入网络主播大军,与之伴生的MCN机构(网红经纪公司)数量也在激增。快速发展,难免会衍生“成长的烦恼”。如,对一些签约主播来说,工作强度高,机构原先承诺的资源投入无法到位,想走又面临高价违约金;一些不良经纪公司,故意压榨签约者,以收取高额违约金作为公司的生财之道;甚至,一些小型MCN机构打着“培训网红”的旗号圈钱。 微评 权利与义务对等,是合同契约得以履行的关键。网络主播在前台负责内容生产、制作,经纪机构公司在幕后运营、推广,二者应是合作共赢关系。一些网络主播与MCN机构之所以出现合同纠纷,本质上是权利与义务不平等、收益分配不均衡。健康的合作关系、良性的发展方向,应该建立在合法、公平基础之上。不论哪一方,都要保持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均衡和利益的动态平衡。倘若一方对另一方形成压倒性优势乃至压榨性强势,最终只能是双输。 由此而言,无论发展多快,包括MCN机构在内的网红经济,需要始终行进在规范化、专业化轨道上。(人民日报评论) 还在“刷量”?清朗网络空间尤需严打黑产 “承接刷赞”“包上热门”“涨粉增评”……近日,微博平台对卖粉、冲量、恶意关注等营销行为进行集中打击整顿。据微博管理员公布,目前已对近两万个违规账号依规采取关停处置。 微评 水军遍地、买卖成风,这是对网络生态和市场秩序的直接破坏,更可能带偏舆论走向。眼下,社交媒体上的热评、热转、热搜榜单等,很大程度上是网友们接收信息、观测舆论的窗口。在不少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明显偏激乃至荒谬的观点,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的现行机制占据整个网站的推荐位置,浑然成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一切皆可“刷”,很多客观事实、理性声音就会被淹没在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倘若任其发展,最终污染的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发布日期:2021-12-08
海捕悬红商务合作
QQ:1004201016
邮箱:renminshangjin@foxmail.com